网站首页-浩博动态-援藏日志

浩闻关心丨援藏路上系列之二藏传佛教的中心大昭寺
2024年5月11日

藏传佛教的中心

大昭寺

撰稿:刘国庆

  按语:2022年7月,我所响应司法部“消除无律师县”的号召,接受省司法厅指派的援藏政治任务,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边坝县设立分所。为送援藏律师进藏设所,我所主要领导和合伙人一行数人进藏八天。现将期间所见所闻,所思所悟,遣注笔端,与读者分享,旨在让大家了解援藏任务的艰巨和援藏律师的艰辛。

  先有大昭寺,后有拉萨城。众多信徒不辞辛劳,磕长头来拉萨,不是去布达拉宫,而是来朝拜大昭寺。

大昭寺入口

大昭寺广场一侧建筑上的标语:三个意识

  公元七世纪,吐蕃松赞干布统治时期,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入藏,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。作为最贵重的陪嫁,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;文成公主从内地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。为了供奉这两尊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,松赞干布抛戒指选定卧塘湖,千只山羊驮土填湖,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大昭寺和小昭寺了。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供奉在大昭寺,这也是信徒的寄托所在。

  拉萨初称“惹萨”,系为纪念神羊驮土填湖的功绩,藏语中称“山羊”为“惹”,称“土”为“萨”。后“惹萨”逐渐演变为拉萨。

  大昭寺预约的门票是中午一点半,上午转过八廓街,来到大昭寺门口小广场等候。

  这里早被磕长头的信徒,占据了有利位置,他们戴着护膝、护肘、手套,本着内心的目标(十万长头),五体投地,一遍一遍、不厌其烦的趴下、以额头触地。非信徒,不可理解也。 

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(网络截图)

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信徒 

唐蕃会盟碑(汉藏双文)

  大昭寺入口左侧,被玻璃墙围住的石碑,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,高3.42米,宽0.82米,厚0.35米,唐长庆三年(公元823年)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。表达了大唐与吐蕃“永崇甥舅之好”之目的。

  今天请了导游,跟随藏族导游,进入大昭寺,导游讲:大昭寺主殿建于唐朝,院子是明朝时建的,地面是清朝时建的。可能看我们都是汉人,在导游的嘴里,松赞干布抛戒指定址大昭寺,说成了由文成公主抛戒指选址大昭寺,也有取悦汉人的意味吧,毕竟文成公主算是汉人。

  大昭寺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七十年的历史。传说释迦牟尼在世时,曾亲自监造了三尊自己的等身佛像,分别为8岁、12岁、22(或25)岁时的等身像。尤以12岁等身活佛像最逼真,释迦牟尼亲自开光,后辗转到大唐,文成公主入藏时,作为陪嫁,带入西藏拉萨,直到今天,1300多年了,仍供奉在大昭寺内。

  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,其主殿是坐东面西,为着大昭寺的宫殿正门,正好对着尼泊尔方向。可以说这是一个大体方向,因为尼泊尔是一个面,不是一个点,很难说是正对着一个面,如果是对着尼泊尔的某个宫殿大门,倒是可以解释得通,但这个导游没有具体说,我也没考证。

  大昭寺正门两侧供奉着两尊大佛,左侧是过去佛、右侧是未来佛,正殿供奉的是今世(现世)佛,具体是哪个佛记不清了,只记得今世佛是弥勒佛。后查阅资料知道左侧供奉的密宗大师莲花生。在去边坝的路上游览达姆寺,达姆寺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安排修建的,比大昭寺要早,寺中有一幅密宗修炼的壁画,需要阴阳结合。惜学识浅陋,不知道达姆寺的壁画与这里的密宗大师莲花生有无关联。

大昭寺


大昭寺二层露台

大昭寺一角

  大昭寺的结构,因为没有方向感,感觉有点乱,很难叙述清楚,只能跟着导游走,因为不能拍照,虽然速记了一些,但很难连起来,也不系统。只能选择印象比较深的给大家分享。

  进大殿,顺时针绕行,在一尊佛像前,导游讲到三毒:贪、嗔、痴。三修:文、思、修。也说三戒:戒、定、慧,成贪者欲,戒则不欲,不欲则不贪。成嗔者动,定则不动,不动则不嗔。成痴者愚,慧则不愚,不愚则不痴。

  在供奉着唐东杰布的佛像前,导游介绍唐东杰布在建筑、医学方面造诣颇深,一生建有62(网上查到是58座)座桥,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条件。

  在帕唐巴桑杰佛像前,介绍帕唐巴桑杰是天葬的倡导者,在去边坝路上经过的达姆寺天葬台、骷髅墙(随后再叙),应该就与帕唐巴桑杰有关吧。

  顺着人流绕行,看到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、尺尊公主的包金佛像。然后就是大昭寺的镇寺之宝----释迦牟尼12岁等身鎏金铜像了,佛像供奉在佛龛里,金光闪闪,供桌上的容器在酥油灯的光亮中,也熠熠生辉,真可谓金碧辉煌。平时佛龛用铁链封着,朝拜的人和游客都进不到佛龛内,只有重大节日才允许进入。这里等待拜佛的人很多,络绎不绝。

  轮到我时,我深深的鞠躬,十分的虔诚,以表对先贤的尊崇。当我的目光穿越时空,与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的目光相遇时,恰在此刻,感觉到佛祖正颔首微笑,以无穷的慈悲和智慧,鼓舞着每一个渴求幸福的生命。

  宗喀巴(1357~1419),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(黄教)的创始人,在藏传佛教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,前些年去西宁塔尔寺时,了解了宗喀巴。宗喀巴和他的八大弟子,为黄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宗喀巴的一个弟子,克珠杰(原名格雷贝桑),师徒三尊之一,甘丹寺第三任甘丹赤巴,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;宗喀巴的另一个弟子根敦朱巴,创建扎什伦布寺,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。 

宗喀巴大师 

大昭寺金顶

  最后登上大昭寺房顶平台,大昭寺的金顶,在太阳的照耀下,金光闪闪,耀眼夺目,1300多年了,仍摄人心魄,诱导信徒不远万里,以自己的身长,丈量朝拜的路,洗刷污浊的心。这是何等的力量,这是信仰的力量。

  正如我们浩博所郭、田律师援藏之义举,也是凭信仰的力量,来雪域高原修行,播撒法治阳光。

  思虑即此,进一步深思,无论在大昭寺、小昭寺、还是青海西宁的塔尔寺,他们供奉的佛像,大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,为百姓做出贡献的真人真事,因为贡献巨大,被后人怀念和敬仰,永远活在信徒心中,他们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,不容丝毫置疑,可谓实实在在的修行;而我们内地,供奉的佛像,大多是虚幻的传说,如财神、灶君、天王等仙人。信徒讲究的是所谓“信则有,不信则无”,急功近利,寻求的是现世报,怎么能修出德行。两相比较,操行高低,势成云泥。

  据导游说,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佛像,现仍供奉在小昭寺。不幸的是,文革十年浩劫中,远在西藏雪域高原的八岁活佛等身雕塑,也未能幸免,在破四旧中被锯毁、遗失。文革中班禅大师入狱八年,出狱后,第一件事就是遍寻天下,寻找失落的活佛8岁等身像。万幸的是,历经曲折、坎坷,终于在天津废墟里找到活佛8岁等身像。经修补,现供奉于小昭寺,是小昭寺的镇寺之宝。可惜的是,我去小昭寺时,不知内情,所以未注意到该活佛等身像。实在可惜! 

  在八廓街上,偶遇了“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”,参观时颇用了些时间(要写的内容比较多,可以独立成篇,这里一笔带过)。雍正五年(1727),西藏内部发生叛乱,藏王康济鼐被杀。清政府为安定西藏局势,决定从雍正六年起,设驻藏大臣。乾隆五十八年(1793)福康安会同各方面人士制定了全面管理西藏的章程和实施细则,即《钦定藏内善后章程》,规定:西藏外事权集于中央,统归驻藏大臣负责办理;外方所献贡物,须请驻藏大臣查阅;所有噶伦不得私自向外方藩属通信;中央政府在藏驻扎三千正规军队。此章程的驻军、外交归中央等原则,对后来港澳基本法的起草应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。终清一代,驻藏大臣始终以国家、民族利益为原则,格尽职守,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。